中大型企業引入低代碼,要注意哪些因素?
* 本文來自萬應低代碼CTO胡艷平在2023低代碼技術應用與創新發展峰會上發表的演講
“我們不用去妄議/猜測未來,我們只需要實踐。”
在低代碼行業,談論前景和用處的多,談論低代碼廠商面臨挑戰的卻幾乎沒有,但實際上,思考清楚低代碼要賣給什么客戶,以及要如何為客戶服務,并反過來指導技術的發展,是產品實現商業化的唯一方式。
低代碼到底要賣給什么企業?自15年成立起,我們就開始探索,也走了不少彎路,最早,我們認為低代碼是給SaaS廠商使用的,于是奮力與當時的云服務商合作,目標是服務于數十萬家長尾客戶。
這條路已經走通了,我們做到了一個人平均一個月可以交付十幾個小應用,所以后續萬應開始嘗試建立交付中心,以項目+工具的形式服務運營商和云廠商,與此同時,在交付項目的過程中萬應得以接觸并服務于國網、長沙銀行、中國鐵建、交通銀行這樣的大客戶。
到這時我們才發現,服務中小客戶和服務中大型企業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大型企業才是低代碼平臺應用的深水區。
可以說,敢做中大型企業的低代碼平臺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商業化的挑戰,原因就在于中大型企業做數字化的一些固有特性:
其一,中大型企業的歷史包袱是極重的,有的大型企業每年的IT投入高達4-5億,而其中有超過一半的費用要用于歷史IT系統的維系。
其二,中大型企業的需求極其復雜,有時,光是組織架構的接入,就需要耗費數月的時間。
其三,中大型企業煙囪應用特別多,新做的應用要接入很多個不同平臺,對低代碼產品的生態開放性要求特別高。
最后,中大型企業IT運維“規范、嚴格”,尤其是在銀行、政務、能源等行業,生產和應用的環境是分隔開來的。
低代碼進入中大型企業將會遇到哪些挑戰?
以上這些特性意味著,低代碼平臺在進入大型企業時必然會面臨諸多挑戰。再具象化一些,可以將挑戰分為:
1、人的挑戰
首先是專業人員的疑惑:低代碼能力能比得上我的代碼嗎?或者低代碼會取代我的工作嗎?
接著是管理人員:如果都用低代碼,部門的IT工作我要怎么管,以前的方式還能用嗎?對于大型企業而言,還要考慮外包人員的開發工作怎么掌控。
最后還有非專業人員:都說“人人都是開發者”,可是用起來怎么還是那么難,低代碼的降低開發門檻是否只是一句營銷語。
2、技術的挑戰
異構平臺的融合:中大型企業通常有多個使用不同的技術和協議的平臺,低代碼產品要確保應用在所有平臺上都能順利運行。
早期技術的融合:中大型企業可能有很多老系統或遺留軟件,這些系統使用的技術已經過時或被淘汰。低代碼工具還需要具備融合不同技術平臺的能力。
信創產品的兼容:信創目前是風口,低代碼需要能兼容信創產品和解決方案,以確保能夠滿足當前的政策需求。
安全及性能要求:低代碼在數據保護、應用程序強度和惡意攻擊預防等功能上必須做到足夠好,以確保企業級應用程序的安全性。
3、預期和現實的挑戰
部分人認為低代碼能解決一切問題,低代碼所宣傳的不用寫代碼或者很少的代碼就能構建應用程序也的確令人心動,然而實際開發卻要復雜得多。尤其在涉及到可擴展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方面時,落地過程的現實跟預期存在一定差距。
4、標準和規范的挑戰
今天代碼開發已經非常成熟了,但低代碼開發體系里的UI/UE、測試、部署規范等等這些都沒有,直接去套用代碼開發規范又會有很多“水土不服”,而這些如果低代碼廠商不去解決,最終也將轉化為客戶的成本。
5、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部分中大型企業在前些年已經引進過低代碼平臺,由于沒有解決上述4種阻力,最終在企業內部也沒有真正使用起來,買來就閑置了。讓低代碼像云計算一樣成為企業的基礎IT設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述的每一個挑戰,要去解決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服務成本,低代碼廠商常常對產品的能力盲目自信,而對實際應用中的產品應該要提供的標準配套服務缺乏關注,這就可能會導致交付的泥潭。
我們提供哪些建議?
為了解決好這些挑戰,以下是萬應低代碼的建議:
1、如何應對人的挑戰?
給予專業人員極大的參與感,讓其參與到平臺定制、組件定制,發揮其代碼能力上的專業優勢,不用擔心“代碼功力會被廢掉”。同時鼓勵其在構建應用時盡量100%使用低代碼產品進行開發,讓他真正體驗到低代碼的速度和實力。
給予非專業人員成就感:給予足夠培訓,從淺入深,快速上線應用,盡快獲得成就感。
然后讓專業人員的軟件開發思維與非專業人員的業務經驗相結合,形成戰隊,優勢互補。
在工具層面,提升可管理性,讓工作量審查和工作協同更順暢。
同時,通過內外部社區的運營,解決人的連接、知識的分享和售后的運維等問題,在低代碼還不具備與傳統開發無縫融合的能力時,用服務來填補不足。
2、如何應對技術的挑戰
平臺上,要注重開放性,越來越多的低代碼平臺,其實創新方面已經考慮的比較多了,但支持融合與被融合,支持代碼生成這些功能也同樣重要;
運維上,組建小規模的低代碼開發運維團隊,花精力做好標準的運維工具鏈,讓應用在發布之后,脫離了低代碼平臺后在運維上依然能夠得到保障,最好是能融入中大型客戶自身的運維規則;
技術體系認知的對齊:產品設計、UI設計、后臺開發、前端開發、數據庫、云的對齊,讓相關人員對低代碼的認知在同一頻道上。
國產化層面,做好信創適配,向開源看齊。
3、如何應對預期與現實的挑戰
有很多技術決策者認為,買了低代碼平臺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低代碼并不是包治百病,現在低代碼在大型企業的全面應用,其難度不亞于此前的企業上云。
云主要是解放了運維這個崗位,而低代碼其實解決的是更多的崗位的難題,比如產品設計、前端工程師、后端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等等,甚至還包括運維。
所以對于低代碼在中大型企業的應用,我們推薦按以下路徑執行,循序漸進:
先用賬號,再私有化;
先做小應用,再做復雜應用;
先做新應用,再升級老應用;
先使用,再集成。
4、如何應對標準與規范的挑戰
其實中國的很多標準,基本上都是國際標準做完以后翻譯一下直接使用,而且目前整個低代碼的行業標準太少,企業內部也沒有按照標準去規范化各種流程,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一方面在設計平臺時,萬應會有意識地參照國際標準,另一方面,萬應也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定制,比如信標委牽頭的《低代碼開發平臺能力要求》。
5、如何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低代碼這個層級的工具,并不是買來就能立馬投入使用,尤其是在中大型企業中,如果不去聯合客戶共同設計一套低代碼運營推廣體系,就很難真正用起來。在可持續發展層面,萬應的建議是從以下4個角度做出思考:
內部的客服體系;
內部的培訓體系;
平臺的迭代機制;
應用的發布測評體系。
再高水平的產品也必須要配備上相應的技術、運營、戰略支持,產品+服務才是大客戶所依賴的。
·關于萬應低代碼
「萬應低代碼」,由云暢科技自主研發,成長于大量的數字化商用實戰基礎,是全國信標委《低代碼開發平臺能力要求》標準的發起和參編單位。在復雜應用軟件應用開發方面,居于國內低代碼行業的領軍地位,已服務1000+中大型政企客戶,成為金融、政務、電力、通信和教育等行業頭部企業數字化轉型首選。云暢科技現已收獲資本青睞。首輪融資由財信金控領投。資本的支持,將幫助萬應低代碼擴大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